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旨在考查学生对中药学(含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相关课程和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本科目按照中药学学科专业领域特点,考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分为中药学综合及药学综合两个部分。中药学综合内容包括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药剂学三门课程;药学综合内容包括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和药剂学三门课程。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 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分配
试卷分为中药学综合及药学综合两个部分,不同专业学生可选择其中之一完成答卷。每门综合涵盖3门课程,各门课程均为100分,总分共计300分。每门课程题型均设有单项选择题(30分)、名词解释(15分)、判断题(15分)、简答题(20分)和论述题(20分)等题型。
三、考查范围
(一)中药学综合
1. 中药学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及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2)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道地药材的概念及中药采集的一般原则。
(3)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的概念及目的;常用及特殊炮制方法。
(4)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内涵的理解;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的概念,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中药的配伍
中药配伍的目的;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中药的用药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及服药的饮食禁忌。
(7)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8)解表药
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及使用注意。麻黄、桂枝、荆芥、羌活、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等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9)清热药
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及使用注意。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等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0)泻下药
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火麻仁、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巴豆霜、甘遂、牵牛子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1)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独活、威灵仙、秦艽、防己、桑寄生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川乌、蕲蛇、五加皮、乌梢蛇、桑枝、豨莶草、臭梧桐、雷公藤、狗脊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2)化湿药
化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广藿香、苍术、厚朴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砂仁、豆蔻、佩兰、草果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3)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茯苓、木通、滑石、石韦、香加皮、通草、瞿麦、萹蓄、海金沙、萆薢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4)温里药
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胡椒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5)理气药
温气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陈皮、枳实、木香、香附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青皮、沉香、川楝子、薤白、檀香、乌药、荔枝核、佛手、柿蒂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6)消食药
消食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山楂、六神曲、麦芽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
(17)止血药
止血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小蓟、地榆、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蒲黄、仙鹤草、苎麻根、棕榈炭、血余炭、炮姜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8)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莪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姜黄、乳香、鸡血藤、土鳖虫、马钱子、三棱、水蛭、没药、五灵脂、泽兰、王不留行、自然铜、骨碎补、血竭、刘寄奴、穿山甲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功用异同点。
(19)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天南星、旋覆花、竹茹、紫菀、马兜铃、枇杷叶、白前、竹沥、天竺黄、前胡、海藻、昆布、款冬花、白果的功效、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特点及功用异同点。
(20)安神药
安神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朱砂、磁石、龙骨、酸枣仁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功用异同点;琥珀、柏子仁、远志、首乌藤、合欢皮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及用法用量。
(21)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珍珠、地龙、全蝎、蜈蚣、刺蒺藜、僵蚕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及用法用量。
(22)开窍药
开窍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麝香、石菖蒲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冰片、苏合香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及用法用量。
(23)补虚药
补虚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补骨脂、菟丝子、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西洋参、山药、大枣、紫河车、巴戟天、续断、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太子参、白扁豆、益智仁、沙苑子、龙眼肉、南沙参、黄精、墨旱莲、女贞子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用法用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24)收涩药
收涩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使用注意。五味子、乌梅、山茱萸、桑螵蛸、莲子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麻黄根、诃子、肉豆蔻、海螵蛸、芡实、五倍子、赤石脂的功效、临床应用特点及用法用量。
2. 中药药理学
(1)绪论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2)中药药性
中药四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归经、升降浮沉的药理研究进展。
(3)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效性、双向调节性、量效关系不规则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中药药理与功效的关系;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
(4)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的内涵;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5)解表方药
解表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麻黄桂枝配伍的药理研究。
(6)清热方药
清热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黄芩、黄连、苦参、连翘、金银花、栀子、板蓝根、鱼腥草、青蒿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7)泻下方药
泻下方药的分类及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8)祛风湿方药
祛风湿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秦艽、川乌、雷公藤、独活、五加皮、青风藤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雷公藤的不良反应。
(9)芳香化湿方药
芳香化湿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藿香、厚朴、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0)利水渗湿方药
利水渗湿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茯苓、猪苓、泽泻、茵陈、金钱草、薏苡仁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1)温里方药
温里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附子炮制减毒机制及不良反应。
(12)理气方药
理气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枳实、枳壳、青皮、陈皮、木香、香附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3)消食方药
消食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山楂、神曲、鸡内金、莱菔子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4)活血化瘀方药
活血化瘀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丹参、川芎、莪术、银杏叶、延胡索、益母草、虎杖、水蛭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5)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半夏、川贝母、桔梗、苦杏仁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6)开窍方药
开窍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麝香、冰片、石菖蒲、安宫牛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17)补虚方药
补虚方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甘草、当归、淫羊藿、枸杞子、麦冬、鹿茸、冬虫夏草的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和临床应用。
3. 中药药剂学
(1)基本概念
中药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药物剂型与药物传递系统(DDS)、辅料与药物制剂、药品、剂型、调剂、药典、GMP、GLP、GCP的基本知识。
(2)中药粉体学
粉碎方法与设备(干法粉碎、湿法粉碎、低温粉碎、超微粉碎等);筛析方法与设备;粉体学在药剂中的应用,包括混合、分剂量、可压性、片剂及丸剂的崩解等。
(3)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浸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等);分离与精制方法;浓缩方法与设备(常压蒸发、减压蒸发等);干燥方法与设备(烘干法、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等)。
(4)中药制剂的基本理论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率;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性质与稳定性;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及稳定化方法。
(5)中药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与亚纳米乳、微囊与微球、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如蛋白类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
(6)各类中药制剂
浸出制剂(汤剂、合剂、糖浆剂、煎膏剂、酒剂与酊剂等)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
(7)中药调剂
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中药“斗谱”排列原则。
(二)药学综合部分
1. 药理学
(1)绪论
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的基本概念;药理学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新药研究与开发相关内容。
(2)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转运、药物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时-量曲线及药动学模型,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房室模型及药动学主要参数(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
(3)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与效应、治疗作用、不良反应类型、量效关系、效能与效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受体的定义与性质、受体学说、受体的类型与第二信使、激动剂与拮抗剂、受体的调节。
(4)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因素;药物因素;长期用药引起机体反应性的变化(耐受性与耐药性、成瘾性与依赖性等)。
(5)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生理功能;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6)作用于胆碱能系统药物
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制、中毒表现及防治措施;山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作用及比较。
(7)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系统药物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比较;麻黄碱、间羟胺、多巴胺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8)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类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巴比妥类的分类及特点、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水合氯醛等其他镇静催眠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9)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不同类型癫痫的首选用药,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二氮?类、乙琥胺、丙戊酸钠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硫酸镁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10)抗精神失常药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碳酸锂、丙咪嗪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11)镇痛药
吗啡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哌替啶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美沙酮、可待因、喷他佐辛、罗通定及纳洛酮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12)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保泰松、塞来昔布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抗痛风药的分类及机制。
(13)抗高血压药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机制及代表药;一线抗高血压药的降压作用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抗高血压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14)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代表药;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其他治疗CHF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15)抗心绞痛药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硝苯地平抗心绞痛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6)利尿药与脱水药
利尿药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代表药;呋塞咪、氢氯噻嗪、螺内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脱水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17)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法与剂量。
(18)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磺酰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餐时血糖调节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9)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20)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抢救措施;头孢菌素类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2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同的抗菌谱、抗菌作用、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不良反应;常用药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特点及应用;多肽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抗菌特点及临床应用。
(22)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作用、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临床应用。
(23)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作用、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临床应用;氯霉素类药物的抗菌谱、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4)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磺胺类药物的抗菌特点、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 药剂学
(1)概述
药剂学的概念、任务与分支学科;药物剂型与药物传递系统;药用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药典、GMP、GLP、GCP。
(2)各种药物剂型
液体制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雾化剂型等。包括概念、特点、分类、常用辅料、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3)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率、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性质与特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药物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药物制剂的设计及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及优化设计方法。
(4)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5)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包括概念、特点、分类、常用辅料、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6)透过皮给药制剂
皮肤的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7)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分类、特点和理化性质。
3. 天然药物化学
(1)总论
天然药物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常用溶剂极性大小比较;各类主要分离材料的特点及其分离化合物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化合物的纯度测定方法;结构研究中的主要谱学方法;结构解析的程序;各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过程及注册分类;天然药物、中药复方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天然产物结构修饰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2)糖和苷类
单糖的类型、绝对构型及端基碳差向异构相对构型的判定原则,苷键类型、裂解方法及影响因素,糖的核磁共振谱学特征与苷化位移一般规律,糖与苷的化学性质,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糖链的结构测定方法。
(3)酚性化合物
简单苯丙素、香豆素和木脂素结构类型及典型化合物,香豆素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典型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蒽醌的波谱特征;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显色反应、提取分离方法,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学特征和结构鉴定。
(4)萜和甾体类
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挥发油的定义、理化性质及提取分离方法;三萜及其苷的定义、结构类型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各类型代表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甾体化合物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分类、生物活性,强心苷和甾体皂苷的化学结构类型、波谱特征,强心苷和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鉴别反应及提取分离方法。
(5)生物碱类化合物
生物碱的定义、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碱性强弱影响因素,生物碱鉴别、提取、分离的方法及原理,常见药物生物碱的结构及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