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科目与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考试大纲(复试科目)
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指定参考教材涉及的经典著作篇目。
二、评价目标
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典著作的研读、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考察以下篇目: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恩格斯 反杜林论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 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列 宁 怎么办?
列 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 宁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列 宁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 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 宁 国家与革命
列 宁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列 宁 论粮食税
列 宁 论我国革命
三、试题主要类型
1、答题时间:120分钟
2、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查要点
1. 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典著作的阅读范围;
2. 考察学生对指定的经典著作篇目的理解程度;
3. 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4. 考察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论文写作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内容。
二、评价目标
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要求考生应掌握以下有关知识:
1.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理解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认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了解近代中国产生的新兴阶级;掌握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掌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解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了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明确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了解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掌握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意义;了解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掌握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掌握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了解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到失败的经过,掌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了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和失败的经过,掌握洋务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了解维新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经过,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掌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了解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掌握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会它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大变化;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以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
4.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认识它的意义以及局限性;了解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识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了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认识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掌握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理解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掌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掌握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的内容;理解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掌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情况。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掌握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及其影响;理解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掌握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的内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领会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掌握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的客观评价;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7.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领会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理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及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作用;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过程;领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理解为了解决建国初期面临的迫切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掌握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理解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掌握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理解中共中央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内容;理解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掌握并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基本过程、基本方针;理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及其实现;掌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至1957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理解《论十大关系》发表的背景,其基本方针及重大历史意义;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贡献及历史意义;理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背景,其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整风运动的原因;理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及严重影响;掌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理解“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掌握毛泽东带头纠正“左”的错误及其中断;掌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及巨大成就;理解“七千人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贡献及历史意义;理解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观愿望和主要论点;掌握“文革”的导火线、主要论点及指导方针;理解全面内乱的形成及人民解放军的三支两军;理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意义;掌握如何粉碎了“四人帮”的组阁图谋;掌握天安门事件的意义及“文革”的结束;理解中国共产党所犯错误的性质;理解中国共产党犯错误的原因;能够对这些错误进行科学分析;掌握党在曲折探索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掌握党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理解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理解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9.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及意义;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伟大转折意义;掌握拨乱反正的推进;理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掌握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及其作用;理解农村改革发起的条件及其过程;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了解对外开放的启动和经济特区的创办;了解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掌握对外政策的调整;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了解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提出与施行;了解干部队伍“四化”建设;了解政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治理整顿的开始;了解国防战略的转变;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了解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理解1989年政治风波的背景及平息;理解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理解为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作出的外交战略调整;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理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相关举措;掌握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掌握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掌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掌握跨世纪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了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理解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了解海峡两岸交流的扩大;明确党的建设总目标与两大历史性课题;了解“三讲”教育的开展;掌握推进党分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理解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理解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掌握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理解并掌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解并掌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了解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理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并掌握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掌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相关内容;理解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掌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理解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响应措施;理解并掌握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相关内容;理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相关内容;理解并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应内容;理解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相应内容;掌握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相关内容。
三、试题主要类型
1、答题时间:60分钟
2、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查要点
(一)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产生的新兴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5.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反侵略斗争的意义;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6.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颁布;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事业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保路风潮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活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2.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3.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5.抗日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的高涨;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3.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4.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为新中国绘制蓝图;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中国初期面临的考验;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5.“大跃进”及初步纠“左”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九)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拨乱反正的完成;改革开放的起步。
2.改革开放的展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3.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政治学概论”考试大纲(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本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政治的含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权力的含义和特征。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国家机构的含义、特点、构成,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政治民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实现方式。政党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作用,政党制度。政治参与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作用,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的含义、类型和功能,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类型和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的含义与理论、动力与途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政治,中国对外政策。
二、评价目标
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并掌握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方法。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答题时间:60分钟。
题型: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考查要点
导 论
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掌握:政治的含义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第1章:国家的性质
了解: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国家的含义和本质,国家的职能,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第2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了解:国家权力的含义。
掌握:国家权力的特征,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第3章:国家机构
了解:国家机构和含义与构成
掌握: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机构。
第4章:政治民主
了解:政治民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掌握: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实质与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第5章:政党和政党制度
了解:政党的产生,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
掌握:政党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作用,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6章:政治参与
了解:政治参与的含义、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掌握:政治参与的特征、类型和作用,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参与。
第7章:政治文化
了解: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类型。
掌握: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功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第8章 :政治发展
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与理论、
掌握: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9章:民族与宗教
了解:民族的含义与特征,宗教的含义与特征,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掌握: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第10章:国际政治与中国对外政策
了解:国际政治,时代主题及其特征。
掌握: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基本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五、参考书目
《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