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著,第四版
第一部分 微生物基础知识与分类
绪论:介绍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以及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群体特征等。
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大型子实体真菌(蕈菌)的分布、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孢子形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病毒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分类及其繁殖方式,亚病毒因子如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等的特性。
第二部分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类营养要素,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代谢调节和发酵失生产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测量生长的方法,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氧气、pH),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和高密度培养技术,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 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遗传变异与育种: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第四部分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
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如互生、共生、寄生、拮抗等),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碳素、氮素、硫素、磷素循环)。
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水体富营养化的微生物治理、沼气发酵的环保意义,以及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的技术。
第五部分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学: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结局的决定因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机制,免疫器官、细胞、分子的功能,以及生物制品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六部分 微生物的代谢与应用
新陈代谢: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与自养),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生物固氮等。
代谢产物与应用:微生物此生代谢物的合成,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第七部分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分类与鉴定方法:通用分类单元,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与现代方法。
第八部分 微生物学的展望
微生物学的未来:微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中的作用,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