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80-1011 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首页 > 院校资讯 > 考研大纲 >

2025考研大纲:辽宁大学2025年考研030 高等教育研究所 814 公共管理综合 考试大纲

网络 166 2024-10-11 10:35:02

众所周知,考研大纲是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考研大纲:辽宁大学2025年考研030 高等教育研究所 814 公共管理综合 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请持续关注!

辽宁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4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综合

满分:150分

公共行政学

第一部分 行政原理与行政体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概述

一、公共行政学的含义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二)公共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一)现代行政现象

(二)现代行政精神

第二节 公共行政学的演进

一、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二、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三、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四、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五、发展时期

六、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一、国体与政体

二、君主制与共和制

1.君主制

2.共和制

三、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

四、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一)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

(二)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客体

五、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1.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管理法规

2.行政决策、行政决定、行政政策

3.行政领导、行政指导、行政引导

4.行政规划、行政计划、行政预算

5.行政协调、行政沟通、行政平衡

6.行政干预、行政检查、行政制裁

行政职能

第一节 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一、罗斯福新政——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

二、“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产生

三、“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修正

行政职能的含义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

二、行政职能的扩展

第三节 行政职能的构成

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行政权力

第一节 行政权力概述

一、行政权力的含义

二、关于行政权力的主要学说

(一)早期分权学说

(二)三权分立学说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四)五权宪法学说

(五)议行合一学说

(六)组织权力学说

三、行政权力的结构

(一)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

(二)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

四、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与其他权力的关系

(一)行政权力的特性

(二)行政权力和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

五、行政国家——20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

六、21世纪的行政权力展望

(一)权力结构的扁平化

(二)权力分配的均等化

(三)权力行使的共享化

(四)权力运行的透明化

(五)权力约束的法治化

(六)权力价值的合意化

第二节 行政权力分配

一、行政权力分配的方式与途径

(一)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

(二)行政权力分配的途径

(三)行政权力的再分配

(四)行政权力的人格化

二、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

(一)程序必须合法

(二)职权必须分明

(三)权责必须一致

(四)权利必须明确

(五)内容必须全面

三、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行政权力分配与政治授权的关系

(二)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

(三)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行政授权

一、行政授权的性质和特点

(一)行政授权的含义

(二)行政授权的特点

二、行政授权方式

三、行政授权过程

(一)行政授权的条件

(二)行政授权的程序

(三)行政授权过程中授受关系的处理

第四节 行政权力行使

一、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手段和影响力

(一)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

(二)行政权力行使的手段

(三)行政权力的影响力

二、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

(一)行政权力的行使程度与政府治理能力

(二)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因素

三、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及其克服

(一)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

(二)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

行政领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

二、领导的基本技能

三、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

一、英雄观

二、生死观

三、名利观

四、修养观

五、荣辱观

第三节 优秀领导者的品格

一、道德无缺

二、心存仁义

三、为人正直

第四节 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一、动机强旺、意在高远

二、意志坚强、坚韧不拔

三、执中有权、通权达变

第五节 领导力及其提升

一、领导力的含义与构成

二、领导力的层次

三、提升领导力的主要途径

行政组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一、行政组织的含义辨析

1.行政组织的含义

2.行政组织与类似词之异同

二、国家行政组织的特征

1.政治性

2.社会性

3.权威性

4.法治性

5.系统性

6.发展性

三、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1.法律制度健全

2.组织目标明确

3.人事调派恰当

4.权责分配合理

5.财物数量适中

6.运行机制有效

7.行为方式优化

8.价值观念整合

四、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

1.依据

2.效力

3.规程

五、行政组织的种类

1.首脑机关

2.职能部门

3.办事机构

4.咨询机构

5.派出机构

第二节 组织目标

一、目标的功用与层次

1.目标的功用

2.目标的层次

二、目标的合理化与特征

1.组织目标合理化

2.行政组织目标的特征

三、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概念

2.目标管理的性质

3.目标管理的实施

第三节 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性质

1.结构与功能

2.结构与职位

3.结构与模式

4.结构差异

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1.管理幅度

2.管理层次

三、行政组织体制

1.首长制与委员制——权力归属和运用完全不同的两种体制

2.分级制与分职制——纵横相交、相辅相成的两种体制

3.分权制与集权制——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存在较大差别的两种体制

组织原则

一、组织原则的形成与意义

二、组织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利恩·阿尔福特(Leon Alford)的十项工商管理原则

(二)卢瑟·古力克和林达尔·厄威克的八项行政管理组织原则

(三)马克斯·韦伯的八项理想行政组织的原则

(四)行为学派的组织原则

(五)系统学派的组织原则

(六)权变观的组织原则

三、我国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为民便民的原则

2.完整统一的原则

3.权责一致的原则

4.精干效能的原则

5.依法行政的原则

6.适应发展的原则

第五节 组织环境

一、一般社会环境

二、特定社会环境

三、团体社会环境

第六节 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过程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二)变革的过程

二、变革的阻力与克服

(一)变革的阻力

(二)变革阻力的克服

三、成功变革的一般条件

第六章 人事行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一、人事行政的含义及相近词语辨析

二、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

三、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及特征

第二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标志

第三节 现代人事行政中的职位分类和级别分类

一、职位分类的缘起和发展

二、职位分类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步骤

三、职位分类与级别分类的比较

第四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考任、退休与培训

一、更新机制的含义

二、考任制

三、培训制

四、退休制

第五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激励—保健机制:考核、奖励、晋升与工资福利

一、激励—保健机制的含义

二、考核制

三、奖励和晋升制

四、工资和福利制

第六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道德、监督与惩戒

一、行为调控机制的含义

二、义务与道德规范

三、监督制

四、惩戒制

第七节 当代西方人事行政的发展

一、改进人事行政的管理方法

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绩效

三、重视公务员行为规范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

四、贯彻人事行政中的民主、平等与公平原则

第八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职位分类制度

(二)新陈代谢制度

(三)激励约束制度

(四)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第二部分 行政程式与行政技术

第七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与特点

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一)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二)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四)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五)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

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特点

(二)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任务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一)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按信息的传输方式所划分的类型

(二)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一)服务政府的咨询机构的特点

(二)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

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

一、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三)渐进决策模型

(四)混合扫描决策模型

(五)规范最优模式

(六)垃圾桶决策模式

二、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

(一)决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二)决策目标的确立

(三)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与抉择

(四)决策的实施与完善

第四节 行政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一)德尔菲法

(二)头脑风暴法

(三)综摄法

(四)霍皮族法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线性规划法

(二)决策树法

(三)模拟技术法

(四)网络分析法

第八章 行政执行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一、行政执行的概念缘起和定义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一)行政执行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要的主体

(二)行政执行是目的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统一

(三)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

(四)行政执行具有灵活性和经常性

(五)行政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展开和继续

(三)行政执行是检验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

(四)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诸方面的集中反映

四、行政执行类别

(一)依据行政执行任务的性质

(二)依据行政执行任务的渊源

(三)依据行政执行的主体

(四)依据行政执行效果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能力与有效性

一、行政执行能力与有效性的概念和缘起

二、影响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的因素

第三节 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

一、行政执行研究的基本线索

(一)第一代研究

(二)第二代研究

(三)第三代研究

二、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

(一)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三)综合研究途径

三、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

(一)史密斯的政策过程模型

(二)霍恩和密特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三)巴达奇的博弈模型

(四)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的综合模型

(五)门泽尔的组织间模型

(六)郭锦等人的府际关系模型

(七)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联盟模型

第四节 行政执行的方式

一、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

二、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

三、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四、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

五、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第五节 政府执行力与公信力

一、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概念缘起

二、政府执行力的内涵

三、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第九章 行政方式方法

第一节 行政方式方法概述

一、行政方式方法的内涵

二、行政方式方法的价值和功用

三、从传统行政方式方法走向现代行政方式方法

第二节 行政方式方法的类别

一、强制性行政方法

(一)行政指令方法

(二)法律方法

(三)经济方法

二、诱导性行政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行为激励方法

三、参与管理方法

四、行政责任方法

第三节 行政程序

一、行政程序的含义

(一)何谓行政程序

(二)行政程序的特性

二、行政工作程序化

(一)行政工作程序化的内容

(二)行政工作程序化的意义和作用

三、目标替代:行政程序的极端化

四、行政程序的简化

第四节 行政计划

一、行政计划的概念

二、行政计划的编制过程

三、行政计划编制的技术方法

(一)综合平衡法

(二)规划—计划—预算系统

(三)计划评审法

(四)关键路径法

第五节 行政技术

一、系统工程

二、电子政务

三、PDCA循环技术

四、ABC管理法

五、平衡计分卡

第十章 行政效率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述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

二、行政效率的类型

(一)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

(二)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

(三)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

(四)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三、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一)行政效率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

(二)行政效率高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

(三)行政效率高低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二节 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效率研究:一个新领域的出现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性

三、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行政效率研究中“公共性”的彰显

(二)对综合研究模式的超越

(三)效率和质量的地位转换

四、我国行政效率实践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行政效率测定与绩效评估

一、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绩效评估与公共管理新理念

(二)绩效评估在管理中的功能

(三)绩效评估与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二、公共部门的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

(一)公共部门的垄断性

(二)公共部门的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

(三)公共部门产出的特征

(四)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特点

(五)公共管理环境的特点

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第四节 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行政效率测定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效率测定的实施框架

(二)行政效率测量指标

(三)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具体方法

(一)工作荷载分析法

(二)工作要素分析法

(三)工作职能测量法

(四)回归模型法

(五)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十一章 机关管理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机关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二、机关管理的意义

三、机关管理的原则

(一)管理程序规范原则

(二)公私资材分离原则

(三)文书主义原则

(四)技能转移的原则

(五)例外的原则

(六)集中管理的原则

(七)机械化的原则

四、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节 财务管理

一、机关财务管理的含义与作用

二、机关财务的管理

(一)预算管理

(二)决算管理

(三)资产管理

(四)报销管理

第三节 文书管理

一、机关文书管理的含义与作用

二、机关文书的管理

第四节 会议管理

一、机关会议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二、机关会议的管理

第五节 后勤管理

一、机关后勤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二、机关后勤的管理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和预算

第一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三、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的分类

(二)国家预算的原则与构成

(三)国家预算的程序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

一、公共财政支出概述

(一)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

三、公共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入

一、公共财政收入概述

二、国家税收

(一)概述

(二)税收的原则

(三)税制结构

第四节 公共财政政策

一、公共财政政策的类型

二、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三、公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三部分 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

第十三章 依法行政

第一节 依法行政的历史缘由和发展

一、依法行政的缘起

二、依法行政的形成

三、依法行政的发展

第二节 依法行政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的思想源流

二、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

三、依法行政的宪政基础

第三节 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

一、公共权力分立、制衡的由来

二、行政权力的特性与公共权力制衡

三、公共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原因

第十四章 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的含义

(一)行政行为的含义

(二)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二、行政行为的特点

(一)组织性

(二)关联性

(三)强制性

(四)妥协性

(五)适应性

三、行政行为的种类

(一)根据行政行为特点的分类

(二)根据行政行为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功能

一、维护功能

(一)对内的维护功能

(二)对外的维护功能

二、监管功能

三、裁判功能

四、服务功能

(一)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功能

(二)面向特定群体的服务功能

五、发展功能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

一、行政立法行为

1.行政法规

2.规章

二、行政执法行为

(一)行政监督检查

(二)行政决定

三、行政司法行为

(一)行政调解

(二)行政裁决

(三)行政复议

四、行政合同行为

(一)根据行政合同所基于的行政关系范围的分类

(二)根据行政合同的内容的分类

(三)根据行政合同是否涉及金钱的给付的分类

(四)根据行政合同事项所涉及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分类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合法的实质要件

(一)行政行为主体合法

(二)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定权限

(三)行政行为必须是职务行为

(四)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

(五)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真实

二、行政行为合法的形式要件

(一)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

(二)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

(三)符合法定的时限要求

三、行政行为的生效方式

(一)即时生效

(二)告知生效

(三)受领生效

(四)有附加条款的行政行为生效

第五节 行政违法、行政不当及其行政法律责任

一、行政违法

(一)行政违法的含义和特征

(二)行政违法的分类

二、行政不当

(一)行政不当的含义和特征

(二)行政不当的分类

三、行政责任

(一)行政责任的含义和特征

(二)行政责任的分类

(三)行政责任的形式

(四)行政责任的免除

第十五章 法制行政

第一节 法制行政概述

一、法制行政与法治行政

二、法制行政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法治行政的特征

第二节 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和种类

二、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方式

(一)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

(二)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三、行政监督的内在机制

(一)行政监督内在机制的意义

(二)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

(三)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法制监督

一、法制监督的特征

二、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具体形式

(一)立法监督

(二)司法监督

(三)检察监督

(四)党的监督

三、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的特征和体制

(三)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

(四)行政诉讼制度的通则

第四节 社会监督

一、社会监督的含义

二、社会监督的特征

三、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

(一)社会舆论

(二)公民批评

(三)公民投票

(四)压力集团

(五)地方自治制度

第十六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述

一、行政责任的含义

二、行政责任的意义

1.行政权能的扩展

2.政府自身的变化

三、行政责任的历史演变

(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行政无责

(二)资本主义国家行政责任

(三)社会主义国家行政责任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

一、行政责任的特征

二、行政责任的内在实施条件

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确定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承担者)

二、确定行政责任的依据

三、行政责任的追究

第十七章 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伦理概述

一、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

二、行政伦理的含义

三、行政伦理关系

(一)行政主体中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二)行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三)行政组织相互之间的伦理关系

(四)行政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

(五)行政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伦理关系

(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一、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

(一)公务人员的思想态度

(二)公务人员的思想品德

二、行政职业道德

(一)行政职业道德概述

(二)行政职业道德规范

三、行政组织层面的伦理

(一)组织层面行政伦理的意义

(二)行政组织层面伦理的内容

四、公共政策伦理

(一)伦理价值对于公共政策的意义

(二)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第三节 行政伦理制度化

一、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

(一)行政伦理失范

(二)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困境

二、行政伦理的管理

三、行政伦理立法

(一)行政伦理立法的趋势

(二)行政伦理立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部分 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

第十八章 现代政府能力

第一节 现代政府能力问题的缘起

一、政府能力的重要性

二、政府能力问题的现实缘由

三、东亚金融危机与政府能力

第二节 现代政府能力的内涵

一、政府能力的一般含义

二、政府能力的特点

三、政府能力的相关性

第三节 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

一、经济管理能力

二、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三、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第四节 公共危机与政府能力

一、公共危机释义

二、公共危机的类型

三、公共危机管理

第十九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第一节 我国政府机构变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府机构改革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机构改革

三、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

四、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

五、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

六、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界说

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内涵

二、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三、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一、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经济基础

二、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三、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

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改革的目标追求

第二十章 典范革命与新公共行政

第一节 典范革命

一、典范革命

(一)典范革命的背景

(二)典范革命的理论

(三)典范革命与社会科学革命

第二节 “威尔逊—韦伯范式”的批判

一、“威尔逊--韦伯范式”原则批判

二、“威尔逊--韦伯范式”官僚制度批判

第三节 新公共行政学与公共行政研究的重建

一、新公共行政

(一)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二)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三)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四)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五)主张“民主行政”

二、公共行政行动理论

三、民主行动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五、行政专业责任

六、重新定义公共行政

第二十一章 新公共管理及其批评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与重塑政府

一、新公共管理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理论

(三)政策主张

(四)关于新公共管理的争论

二、重塑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重塑政府

(二)政府再造

三、撤出制高点

(一)新时代已经来临

(二)国家控制“制高点”

(三)国家撤出“制高点”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与重塑政府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

(一)主体理论

(二)形成和发展

(三)政策主张及其实践

(四)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一)理论特点

(二)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

(三)政策主张

(四)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

(一)理论创新

(二)主要理论

(三)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争论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之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第三条道路

(一)概念和理念

(二)主要理论

(三)关于第三条道路的争论

二、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概念

(二)治理理论的特点

(三)主要理论

(四)关于治理理论的争论

三、新公共服务

四、整体政府理论

(一)整体政府概念

(二)政策主张

(三)关于整体政府的争论

第二十二章 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

第一节 福利国家、公共管理与改革

一、福利国家与改革

(一)福利国家与政府职能

(二)现代福利国家的建立

(三)福利国家与公共财政

二、公共管理与改革

第二节 市场化、社会化与改革

一、民营化

二、社群主义

三、第三部门

第三节 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国家案例:英国、美国、新西兰

一、英国的改革

(一)英国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的背景

(二)英国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的改革

(一)里根政府的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

(二)克林顿政府的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

三、新西兰的改革

(一)新西兰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的背景

(二)新西兰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三章 问题与争论

第一节 关于“企业家政府”的批评

第二节 政府职能与“钟摆”

第三节 公共行政(学)的任务

第二部分 公共政策

第一章 导论: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主要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三、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 三、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二节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一、社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二、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三、市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四、政府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第三节 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一、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规范理论 二、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一些事实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主体

一、官方决策者 二、非官方参与者

第二节 公共政策客体

一、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

第三节 公共政策环境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内涵

二、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第四节 公共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工具概述 二、公共政策工具的概述 三、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第四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一、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二、政策问题的论证 三、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一、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二、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三、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五、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六、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决策体制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二、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三、政策问题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一、政策方案规划的含义 二、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

三、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

四、政策方案规划的研究途径 第三节 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二、备择方案的设计 三、政策方案的评估 四、政策方案的优选 第四节 公共政策合法化 一、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

二、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三、公共政策法律化

第六章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一、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研究概述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 三、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一、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三、M·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四、赖因与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马尼安得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六、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七、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八、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支持联盟框架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一、政策执行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的手段

第七章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述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发展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与目的

四、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程序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

四、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终止

一、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 二、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 三、公共政策终止的障碍

四、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第八章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 一、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模型方法与数学模型 三、公共政策分析对模型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 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 一、线性规划 二、决策论 三、对策论

第三节 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 一、事实分析 二、价值分析 三、规范分析

四、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一、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政策研究 二、利益分析与制度(权力、文化等)分析的关系 三、利益分析与事实(价值、规范和可行性)分析的关系

四、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框架

五、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

第五节 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一、系统方法

二、系统方法与公共政策分析第九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边界与类比分析 三、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 四、多角度分析 第二节 政策备择方案的优化技术 一、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 二、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 三、效用分析

四、决策树法

五、灵敏度分析

六、优序图分析 第三节 预测及预测方法 一、关于预测理论的一般性讨论 二、直观判断预测分析 三、因果预测分析

四、时间序列分析 第四节 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 二、统计抽样分析

三、模糊综合评价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

一、制度分析模型

二、精英分析模型

三、集团分析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模型 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三、渐进决策模型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 一、支持联盟框架

二、间断性均衡框架 三、政策创新和传播框架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 第一节 规划方法 一、线性规划 二、整数规划 三、动态规划简介 四、非线性规划

第二节 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 二、不确定型决策 三、风险型决策 四、对数学问题求解

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简介

二、投入产出表与投入产出基本模型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

第一节 描述统计

一、最大值与最小值

二、频数分布及频数分布表

三、绘制频数分布图

四、百分数分布图

五、累积频数分布

六、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七、均值

八、中位数

九、标准差

第二节 推断统计

一、参数与统计量

二、抽样分布

三、抽样误差与无偏估计

四、均值标准误

五、置信区间

六、样本规模

七、假设检验

八、接受域与拒绝域

九、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十、假设检验的步骤

十一、两类错误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变量与坐标图

二、线性回归

三、拟合优度

四、标准误差

五、斜率的标准误差

六、t检验

七、在Excel中回归一元线性方程

八、多元线性回归

九、多重共线性

十、非线性回归

十一、预测和时间序列分析

第四节 回归分析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一、短期影响

二、长期影响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5考研大纲:辽宁大学2025年考研030 高等教育研究所 814 公共管理综合 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辽宁大学研究生考试大纲的信息,尽在“考研大纲”栏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附件: 辽宁大学2025年考研030 高等教育研究所 814 公共管理综合 考试大纲.docx

快给朋友分享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m.nutnow-lb.com/dagang/166687.html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找院校 找专业 去提问 复试信息
    帮助中心
    • 考研营小程序

      考研营小程序

    • 考研营手机站

      考研营手机站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研课网

      研课网

    商务合作 咨询电话:400-780-1011 在线客服 友情链接:237521987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