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查目标
《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农业生产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及要求
闭卷、笔试。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内容结构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各50分,其中,《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占30分,植物分类部分占20分。《土壤学》基本物质组成部分占30分,土壤性质和合理利用分类部分占20分。
题型: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参考书目
植物学,姜在民,贺学礼等,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年6 月, 第 2版次.
植物学,胡金良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1 月,第 1 版次.
植物学,强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 1 版次.
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王学奎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6月,第4版
《土壤学》,黄昌勇、徐建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 年12月,第3版次。
《土壤学》,林大仪,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年7 月,第 1 版次。
第二部分 考试要点
《植物学》
考试目标:考查学生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植物的类群、分类和进化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一、绪论
考试内容:
1.植物与生物界
1.1植物的多样性
1.2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
2.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1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2.2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考试要求:
1.掌握植物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
2.理解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植物细胞和组织
考试内容: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1原生质体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细胞骨架)、细胞核。
1.2细胞壁
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生长与特化、纹孔与胞间连丝。
1.3 细胞内的后含物
概念及后含物类型。
2.植物组织
植物组织的概念。
2.1 组织的类型
2.1.1分生组织及其特征
2.1.2 成熟组织特征及其功能
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分泌结构。
2.1.3 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
韧皮部、木质部、维管束、皮组织系统、基本组织系统、维管组织系统。
考试要求:
1.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掌握植物各类组织的特点、分布及功能。
3.掌握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三、种子和幼苗
考试内容:
1.种子的形态、结构与类型
2.种子萌发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种子的休眠与萌发、幼苗的形成与类型、幼苗形态学的特征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掌握幼苗、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类型
2.掌握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的概念及休眠产生的原因。
3.掌握幼苗的形态学特征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发生、发育及结构
考试内容:
1.根的形态发生、发育及结构
1.1 根的生理功能
1.2 根与根系的类型
主根、侧根、定根、不定根、直根系、须根系。
1.3 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根尖分区及生长、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特点)。
1.4 侧根的形成
1.5 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的形成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周皮的产生、根的次生结构。
1.6 根瘤与菌根的形成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2.茎的形态发生、发育及结构
2.1 茎的生理功能
2.2 茎的形态发生
芽的结构、芽的起源与类型。
2.3 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
2.4 茎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的形成
茎尖的分区与生长动态、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2.5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
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茎的次生结构。
3.叶的形态发生、发育及结构
3.1 叶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3.2 叶的形态发生与发育
3.3 叶的结构
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片的结构、C3植物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
3.4 叶片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旱生植物叶与水生植物叶,阴生植物叶与阳生植物叶。
3.5 叶的衰老与脱落
4.营养器官的变态
根、茎、叶的变态,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5.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植物的整体性
营养器官功能的协同性、营养器官结构的联系性。
考试要求:
1.掌握根、茎、叶的生理功能、发生及形态结构特征。
2.掌握根、茎、叶的变态类型及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并能确定不同的变态器官属于哪个营养器官的变态。
3.掌握环境对不同营养器官的影响
五、植物的繁殖
考试内容:
繁殖的概念和类型
1.花
花的概念和组成、花的形态类型、花芽分化。
2.雄蕊的结构
花药的结构、花粉与单倍体育种、花粉败育与雄性不育。
3.雌蕊的发育与结构
雌蕊、胚珠、胚囊的结构。
4.开花、传粉与受精
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双受精过程及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5.种子与果实
5.1 种子的形成
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种皮的发育。
5.2 果实的形成
果实的发育、结构和类型、单性结实与无籽果实、果实与种子的传播。
6.被子植物生活史
孢子体与配子体、世代交替、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念及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整个过程。
考试要求:
1.掌握花的概念和组成、花的形态类型。
2.掌握雄、雌蕊的结构。
3.掌握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花粉的萌发与花粉管生长、双受精过程及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4.掌握果实的类型、单性结实与无籽果实、果实与种子的传播。
5.掌握孢子体与配子体、世代交替、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念及被子植物生活史的过程。
六、植物的分类
考试内容:
1.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植物分类方法, 植物分类的单位,植物的命名法规(双名法)。
2.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被子植物形态学术语,分类原则。
3.被子植物常见科植物的分类特征及代表植物。
杨柳科、藜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蔷薇科、豆科、 伞形科、茄科、葫芦科、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等。
考试要求:
1.了解植物分类方法,掌握植物分类的单位,植物的命名法规及双名法的概念。
2.掌握被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并能进行识别及简单绘画。会识别花程式及花图式。
3.掌握常见被子植物科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
《土壤学》部分
考试目标:考查学生对土壤基本组成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土壤的类性质和合理利用,在掌握土壤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考察学生综合应用土壤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应用能力。
复习重点:
一、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部分
考试内容:
土壤的基本组成
1.1 土壤有机质;
1.2 土壤水分;
2. 土壤基本组成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关基本概念
2.1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有机质组分;
2.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2.3土壤水分的运移特征及其功能。
考试要求:
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化合物组成和活性官能团的形态特征;掌握有机质转化的两个过程(矿化过程、腐质化过程)中的内容和基本原理。
掌握土壤水形态学的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及性质;理解土壤水在土壤中的过程(保持、运动及有效性)。
掌握土壤水能态学的含义,土水势及各分势的物理意义及产生条件、影响因素及应用范围;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统一体系(SPAD)的意义及其优势性;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有效水、最大有效水的含义。
掌握土壤的热力学性质(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以及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圈、土壤水、田间持水量、矿化速率、腐质化系数等基本概念。
二、土壤主要基本化学性质
考试内容: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的特性;
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的形成和过程。
考试要求:
掌握土壤胶体的含义、类型和基本构造;
掌握阳离子交换作用产生的机理以及对土壤性状产生的影响;
理解土壤产生吸收(吸附)性的根本原因、吸收类型及其产生的机理;
理解土壤的保肥供肥性与土壤胶体组成的关系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酸碱性物质的来源、类型及调节的有效方法措施;
掌握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土壤氧化还原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三、土壤养分部分
考试内容:
1.土壤氮素循环(土壤氮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的损失、调控),
1.1土壤氮素的来源、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2土壤氮素各形态相互转化之关系和条件;
1.3土壤氮素的挥发、化学分解、反硝化、淋失的损失过程;
1.4土壤“固定态铵”的形成条件和机理
2.土壤磷素循环
2.1土壤中磷素的来源、含量及影响因素;
2.2 磷在土壤中容易发生“化学固定”的过程、机理以及与土壤pH 的关系;
2.3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土壤钾素循环
3.1土壤中钾素的来源、含量及影响因素;
3.2矿物态钾、缓效钾、速效钾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不同形态土壤钾之间发生转换的条件和机理;
3.3不同质地土壤中钾的含量对钾肥施用的影响。
4.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临界值和微量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的相关性。
考试要求:
掌握我国土壤氮素含量(农业和自然土壤平均各为1.3 g?kg-1和2.9 g?kg-1)的分布从东到西呈递减分布的规律,全氮、有效氮、碱解氮的概念。
掌握氮素主要以有机态存在于土壤,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总氮量的重要性。
掌握土壤氮在有效化过程中各环节(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的原理,和氮损失的四条途径(淋溶损失、反硝化作用、挥发损失和矿物固定)的内容,及对植物吸收和生物固定氮的影响。
掌握我国耕地土壤的全磷量(0.2-1.1 g?kg-1),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递增趋势的影响因素。
掌握磷在土壤中容易发生“化学固定”的过程、机理,理解减少磷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与作物根系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磷有效性的原理。
掌握影响土壤有效磷的因素(有效氮、有效磷的比值、有机质含量、pH土壤熟化程度等),明确有效磷含量<10 mg?kg-1为土壤缺磷指标,对磷肥施用有指导意义。
掌握我国土壤全钾含量(平均约为10 g?kg-1)的分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呈递增分布的趋势的和原因。
掌握不同形态土壤钾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规律,包括矿物态钾(结构钾,占全钾量的92%以上)、缓效态钾、速效态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之间的转化。
理解土壤钾的固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土壤钾元素的调节方式。
10.掌握土壤微量元素(B、Zn、Cu、Mo、 Fe 、 Mn、Cl、Ni)的含量分布概况,含量最高为铁元素(约10-60 g/kg),含量最低为钼元素(0.1-6 g/kg)。
11.理解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矿物态、固定态),pH、Eh、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对土壤微量元素元素影响。
12.理解土壤微量元素的调控与管理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四、土壤孔隙、结构、耕作和力学性质
考试内容:
土壤密度、容重、孔隙的概念,土壤孔隙类型和计算;
土壤结构体、结构性的概念和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物理机械性;
土壤耕性和耕作力学;
保护性耕作。
考试要求:
掌握土壤的孔隙、孔隙度、孔隙比和容重的基本含义,以及孔隙度、容重与土壤松紧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土壤孔隙的类型和在农业生产中相应的功能;
理解土壤孔隙状况对土壤肥力性状和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
掌握土壤的结构性、结构体的概念,不同结构体的成因,以及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机制及其对调节土壤肥力所做出的贡献;
掌握土壤耕性的内容;
7. 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能;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土壤可塑性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宜耕期的确定,土壤耕性改良;
8. 学习目前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和主要类型。
五、土壤利用与管理
考试内容:
土壤分类的基础知识;
我国土壤类型分布的基本规律;
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土壤污染与修复;
土壤退化与恢复;
考试要求:
理解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掌握土壤形成的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侯、地形、生物、时间);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性分布和区域性分布的规律性;
掌握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盐碱土的形成,基本特性,改良与利用措施;
掌握常土壤质量退化、土壤沙化、土壤侵蚀、土壤化学污染的概念;
了解土壤沙化途径与防治措施,揭示土壤质量退化的规律。
《植物生理学》部分
考试目标:熟练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植物生理活动的方法,并能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
考试内容:
1.1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1.2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1.3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4 植物的蒸腾作用
1.5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1.了解水分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水势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根系吸水的方式;
3.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特点、植物维持水分平衡的重要性;掌握作物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二、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考试内容:
2.1 植物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2.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3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4 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5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
2.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1.了解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
2.掌握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及特点;
3.了解作物缺素诊断的一般方法,能合理分析植物缺绿的可能原因;
4.掌握作物的需肥规律及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三、 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试内容:
3.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2 叶绿体及其色素
3.3 光合作用的机理
3.4 光呼吸
3.5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6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形成
考试要求:
1.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理解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叶绿素的理化和光学特性;
2.掌握光合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理解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光能利用率的概念、植物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
考试内容:
4.1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2 高等植物呼吸途径多样性表现
4.3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4.4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考试要求:
1.了解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理解植物呼吸代谢途径多样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2.掌握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在农业上的应用实例。
五、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
考试内容:
5.1 生长素类
5.2 赤霉素类
5.3 细胞分裂素类
5.4 脱落酸
5.5 乙烯
5.6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6 植物生长调节剂
考试要求:
1.了解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前体物质及部位;
2.掌握植物激素主要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3.掌握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种类及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六、 植物的生长生理
考试内容:
6.1 种子生理
6.2 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6.3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6.4 光形态建成
6.5 植物的运动
考试要求:
1.掌握种子萌发的内、外条件及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掌握种子生活力快速测定的方法;
2.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包括生长大周期、生长的周期性、生长的相关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敏色素的概念及存在形式;理解光敏色素与光形态建成的关系。
七、植物的生殖、成熟与衰老生理
考试内容:
7.1 春化作用与成花诱导—春化作用
7.2 光周期现象与成花诱导—光周期现象
7.3 花芽分化和性别表现
7.4 授粉与受精生理
7.5 种子与果实的成熟生理及休眠生理
7.6 植物衰老与器官脱落
考试要求:
1.掌握春化作用概念及春化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2.理解光周期现象及植物光周期反应的类型;掌握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3.掌握种子和肉质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八、植物的逆境生理
考试内容
8.1 抗性通论
8.2 植物的抗寒性
8.3 植物的抗旱性
8.4 植物的抗盐性
考试要求:
1.掌握逆境的概念、种类和植物抗逆性的概念;
2.理解低温、干旱、盐碱等对植物造成伤害的表现;
3.掌握植物对低温、干旱、盐碱等逆境适应和抵抗的生理机制及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