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80-1011 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首页 > 院校资讯 > 考研大纲 >

湘潭大学2025年考研大纲:818纪检监察综合二

网络 239 2024-12-30 17:16:05

考研大纲包含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相应科目的考试形式、要求、范围、试卷结构等指导性考研用书。今天,为了方便2025考研的学子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湘潭大学2025年考研大纲:818纪检监察综合二”的相关内容,祝您考研成功!

考试大纲

纪检监察综合(二)考试大纲

《刑法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刑法与刑法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性质与渊源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与渊源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性质

(三)刑法的渊源

二、刑法的指导思想、根据与任务

(一)刑法的指导思想

(二)刑法的根据

(三)刑法的任务

第二节 刑法的制定、完善与体系

一、刑法的制定

(一)刑法制定的原则

(二)刑法制定的程序

二、刑法的沿革与发展

(一)近代以来中国刑法的发展史

(二)当代中国刑法的创制与完善

三、刑法的体系

(一)刑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二)当代中国刑法的体系

第三节 刑法规范与刑法解释

一、刑法规范

(一)刑法规范的概念

(二)刑法规范的性质

(三)刑法规范与刑法条文的关系

二、刑法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含义

(二)刑法解释的方法

(三)刑法解释的类型

第四节 刑法的目的与机能

一、刑法的目的

二、刑法的机能

第五节 刑法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流派

一、刑法学概述

(一)刑法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二)刑法学的地位、作用

(三)刑法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四)刑法学研究体系

二、刑法学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二)刑事近代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三)当代刑法学派的基本立场与理论争议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法基本原则概说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三、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演变与理论基础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演变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形式法治的要求

(二)实质法治的要求

四、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一)我国刑事立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二)我国刑事司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三)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不足

第三节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一、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概念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意义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演变与理论基础

(一)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演变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刑法中的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一)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在刑法总则中的体现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在刑法分则中的体现

(三)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实践及其问题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概念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意义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演变与理论基础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演变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我国刑事立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二)我国刑事司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三)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不足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

第一节 刑法的效力概说

一、刑法效力的概念和类型

   (一)刑法效力的概念

   (二)刑法效力的类型

二、刑法效力的依据和意义

(一)刑法效力的依据

(二)刑法效力的意义

第二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和刑事管辖权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

(二)刑事管辖权的概念和层级

(三)刑法空间效力与刑事管辖权的关系

二、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

(一)刑法属地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刑法关于属地管辖原则的规范理解

三、刑法的属人管辖原则

(一)刑法属人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刑法关于属人管辖原则的规范理解

四、刑法的保护管辖原则

(一)刑法保护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刑法关于保护管辖原则的规范理解

五、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

(一)刑法普遍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刑法关于普遍管辖原则的规范理解

六、刑法空间效力的冲突及其解决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冲突缘由及表现形式

(二)刑法空间效力冲突的解决途径

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时间效力的概念

二、刑法的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三、刑法的溯及力

(一)关于刑法溯及力的四种原则

(二)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范理解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类型

第一节 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犯罪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犯罪类型

一、理论上的犯罪类型

(一)重罪与轻罪

(二)自然犯与法定犯(刑事犯与行政犯)

(三)隔离犯与非隔离犯

二、规范上的犯罪类型

(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三)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四)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第五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的界定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一)犯罪构成理论与犯罪论体系

(二)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化的概念与意义

二、犯罪构成的分类

(一)基本犯罪构成与修正犯罪构成

(二)单纯犯罪构成与混合犯罪构成

(三)普通犯罪构成、加重犯罪构成与减轻犯罪构成

(四)犯罪构成的其他分类

三、犯罪构成的功能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体系

一、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

(一)基本内容

(二)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要素及其顺序

二、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

(一)英美的双层次的犯罪构成模式概说

(二)本体要件

(三)责任充足要件

三、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

(一)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模式

(二)变种的犯罪构成模式

 

第六章   犯罪客体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说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

一、一般客体

二、同类客体

三、直接客体

第三节  法益概论

    一、法益的概念与功能

    二、犯罪客体与法益的关联

第七章 犯罪的客观要件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说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特征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

(二)危害行为的特征

二、刑法中行为的一般理论

(一)因果行为论

(二)目的行为论

(三)社会行为论

(四)人格行为论

三、刑法中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二)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

(三)单独行为、同时行为与共同行为

(四)作为与不作为

(五)持有的性质

四、危害行为的附随情状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二)危害结果的特征

二、危害结果的类型

(一)构成要件结果与非构成要件结果

(二)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三)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四)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五)基本结果与加重结果

第五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

   (二)因果关系的特征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学说

(一)条件说

(二)原因说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

(四)重要因果关系说

(五)合法则的条件说

(六)必然论与偶然论

三、客观归责理论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与因果学说的关系

第八章 犯罪主体要件

第一节 犯罪主体要件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主体要件的概念

二、犯罪主体要件的特征

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年龄

(二)刑事辨认与控制能力

(三)原因自由行为

(四)期待可能性

二、自然人犯罪的特殊身份

(一)自然人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

(二)自然人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

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二)单位犯罪的特征

二、单位犯罪的类型

(一)法人单位犯罪与非法人单位犯罪

(二)一般单位犯罪与特殊单位犯罪

(三)纯正单位犯罪与不纯正单位犯罪

三、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一)双罚制

(二)单罚制

第九章 犯罪主观要件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特征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二、犯罪故意的构成

(一)认识要素

(二)意志要素

三、犯罪故意的类型

(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二)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三)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四、犯罪故意与违法性认识

(一)犯罪故意与违法性认识的关系

(二)学说之争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二、犯罪过失的本质

(一)旧过失论

(二)新过失论

(三)新新过失论

三、犯罪过失的类型

(一)法定的犯罪过失类型

(二)理论的犯罪过失类型

四、信赖原则与监督过失

(一)信赖原则

(二)监督过失

第四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和意义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二)犯罪动机的意义

二、犯罪目的

(一)犯罪目的的概念

(二)犯罪目的的类型

三、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第五节 缺乏罪过情形

一、意外事件

二、不可抗力

第六节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二、法律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的类型

(二)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三、事实认识错误

(一)事实认识错误的类型

(二)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第十章 正当化行为

第一节 正当化行为概说

一、正当化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正当化行为的概念

   (二)正当化行为的特征

二、正当化行为的种类

(一)法定的正当化行为

(二)超法规的正当化行为

第二节 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一)起因条件

(二)时间条件

(三)主观条件

(四)对象条件

(五)限度条件

三、防卫过当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及适用

(二)特殊防卫权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一)起因条件

(二)时间条件

(三)主观条件

(四)对象条件

(五)限度条件

(六)特别条件

三、避险过当与避险禁止

   (一)避险过当的概念与适用

   (二)避险禁止的概念与适用

四、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异同

第四节 其他正当化行为

一、依照法律的行为

二、执行命令的行为

三、正当业务行为

四、被害人承诺的行为

五、推定承诺的行为

六、义务冲突

七、自损行为

八、自救行为

九、安乐死

十、正当冒险行为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第一节 犯罪停止形态概说

一、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二、犯罪阶段与停止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性质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二)犯罪预备的法律性质

二、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

(一)犯罪预备的主观条件

(二)犯罪预备的客观条件

三、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性质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二)犯罪未遂的法律性质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一)犯罪未遂的主观条件

(二)犯罪未遂的客观条件

三、犯罪未遂的类型

(一)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二)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第四节 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性质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二)犯罪中止的法律性质

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一)犯罪中止的主观条件

(二)犯罪中止的客观条件

   三、犯罪中止的类型

      (一)预备中止、着手中止和实行中止

      (二)积极中止、消极中止

四、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说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

(一)犯罪共同说

(二)行为共同说

(三)关于正犯与共犯的关系

第二节 共犯的形式

一、规范上的共犯形式

(一)一般共同犯罪

(二)聚众共同犯罪

(三)集团共同犯罪

二、理论上的共犯形式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第三节 共犯的范围

一、共犯的范围概说

二、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

三、间接正犯

四、片面共犯

五、承继共犯

第四节 共犯人的类型及其刑事责任

一、共犯人的类型概说

 (一)按分工分类

 (二)按作用分类

 (三)我国刑法的分类

二、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关系

(二)主犯的刑事责任

三、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从犯与帮助犯的关系

(二)从犯的刑事责任

四、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胁从犯的认定及其地位

(二)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五、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一)教唆犯的概念及类型

 (二)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第五节 共犯的特殊问题

一、共犯与身份

(一)共犯与构成身份

(二)共犯与加减身份

二、共犯与停止形态

(一)共犯中“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理解

(二)各类共犯中停止形态的认定

三、实行过限

(一)实行过限的概念

(二)实行过限的处理

第十三章 罪数形态

第一节 罪数概说

一、罪数的概念和意义

  (一)罪数的概念

  (二)罪数的意义

二、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第二节  单纯的一罪

    一、单纯的一罪的概念

二、单纯的一罪的类型

(一)状态犯

  (二)即成犯

   (三)接续犯

   (四)法条竞合

第三节 实质的一罪

一、实质的一罪的概念

二、实质的一罪的类型

    (一)继续犯

(二)想象竞合犯

(三)结果加重犯

第四节 法定的一罪

一、法定的一罪的概念

二、法定的一罪的类型

(一)结合犯

(二)集合犯

第五节 处断的一罪

  一、处断的一罪的概念

二、处断的一罪的类型

(一)连续犯

(二)吸收犯

(三)牵连犯

第五节 数罪的类型

一、实质数罪与想象数罪

二、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

三、并罚的数罪与非并罚的数罪

四、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与刑罚执行期间的数罪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概说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二、刑事责任的特征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与阶段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

   二、刑事责任的阶段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一、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二、刑事责任的实现途径

第十五章 刑罚概说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和本质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本质

(一)刑罚的社会属性

(二)刑罚的自然属性

三、刑罚和其他制裁手段的区别

第二节 刑罚权

一、刑罚权的概念

二、刑罚权的根据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

二、刑罚目的的内容

(一)特殊预防

(二)一般预防

第四节 刑罚的功能

一、刑罚功能的概念

二、刑法功能的内容

(一)对犯罪人的功能

(二)对被害人的功能

(三)对社会的功能

第十六章 刑事制裁措施体系

第一节 刑罚体系

一、刑罚体系的概念

二、刑罚体系的特征

第二节 主刑

一、自由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二、生命刑

(一)死刑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二)我国刑法总则对适用死刑的限制

第三节 附加刑

一、财产刑

(一)罚金

(二)没收财产

二、资格刑

(一)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

(二)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对象与方式

第四节 其他刑事制裁措施

一、其他刑事制裁措施的概念和功能

二、其他刑事制裁措施的类型

   (一)训诫

(二)责令具结悔过

(三)责令赔礼道歉

(四)责令赔偿损失

(五)职业禁止

(六)禁止令

(七)特别没收

(八)驱逐出境

第十七章 刑罚的裁量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说

一、刑罚裁量的概念

二、刑罚裁量的依据和原则

三、刑罚裁量的方法

第二节 刑罚裁量情节

一、刑罚裁量情节的类型

(一)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

(二)命令情节与授权情节

(三)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

(四)单功能情节与多功能情节

二、刑罚裁量情节的适用

(一)酌定情节及其作用的确定

(二)多功能情节功能的确定

(三)授权情节的适用

(四)多种情节并存时,量刑情节的确定

(五)数罪并罚时量刑情节的适用

第三节 累犯

一、累犯的成立条件

(一)一般累犯

(二)特殊累犯

二、累犯的法律后果

第四节 自首、坦白与立功

一、自首

(一)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二)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

(三)自首的法律后果

二、坦白

   (一)坦白的成立条件

   (二)坦白与自首的区别

   (三)坦白的法律后果

三、立功

(一)立功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二)立功的种类

(三)立功的法律后果

第五节 数罪并罚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

   (二)数罪并罚的特征

   (三)数罪并罚的适用条件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一)数罪并罚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的原则

第六节 缓刑

一、缓刑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一)缓刑的概念

   (二)缓刑的特征

   (三)缓刑的适用条件

二、缓刑的考验

(一)缓刑的考验期限

(二)缓刑的考验内容

三、缓刑的法律后果

四、战时军事缓刑

   (一)战时军事缓刑的概念和特征

   (二)战时军事缓刑的法律后果

第十八章 刑罚的执行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说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和特征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

   (二)刑罚执行的特征

二、刑罚执行的原则

第二节 减刑

一、减刑的概念和特征

   (一)减刑的概念

   (二)减刑的特征

二、减刑的条件

(一)减刑的前提条件

(二)减刑的实质条件

(三)减刑的限度条件

三、减刑的限度与幅度

(一)减刑的限度

(二)减刑的幅度

第三节 假释

一、假释的概念和特征

   (一)假释的概念

   (二)假释的特征

二、假释的条件

(一)假释的前提条件

(二)假释的实质条件

(三)假释的限制条件

三、假释的考验与法律后果

(一)假释的考验

(二)假释的法律后果

第十九章 刑法总论的其他问题

第一节 追诉时效

一、追诉时效的概念和特征

(一)追诉时效的概念

(二)追诉时效的特征

二、我国刑法中追诉时效的适用

(一)我国的追诉时效的期限

(二)我国的追诉时效的计算

(三)追诉时效的中断

(四)追诉时效的延长

第二节 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和种类

   (一)赦免的概念

   (二)赦免的种类

二、我国的特赦及其特点

   (一)我国的特赦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前科

     一、前科的概念和特征

       (一)前科的概念

       (二)前科的特征

     二、我国的前科制度及其特点

       (一)我国的前科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的前科制度的特点

     三、前科消灭制度

 

 

第二十章 刑法分则体系

    第一节  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一、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  刑法分则条文的构成

    一、罪状

    (一)罪状的概念

    (二)罪状的类型

    二、罪名

    (一)罪名的概念

    (二)罪名的类型

    二、法定刑

    (一)法定刑的概念

    (二)法定刑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

一、 注意规定

(一)注意规定的概念

(二)注意规定的认定与理解

二、法律拟制

(一)法律拟制的概念

(二)法律拟制的认定与理解

 

第二十二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一  贪污贿赂罪概述

    一、贪污贿赂罪的概念与构成特征

    (一)贪污贿赂罪的概念

    (二)贪污贿赂罪的构成特征

第二节  贪污贿赂罪的具体犯罪

     一、贪污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三、受贿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五、行贿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六、单位行贿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八、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纪检监察专业《刑事诉讼法学》考试大纲

 

绪论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

刑事诉讼法与刑事实体法的关系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刑事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刑事司法的民众参与

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要求

 

第二章 刑事诉讼构造与刑事诉讼主体

刑事诉讼构造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机关

刑事诉讼中的检察机关

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

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

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审判公开原则;

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认罪认罚从宽原则。

 

第四章 管辖

管辖制度的含义与意义

管辖的类型:

立案管辖;

审判管辖;

并案管辖

 

第五章 回避

回避的概念、意义

回避的方式

回避适用的人员

回避的理由

回避的程序

 

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

辩护的概念与特征

辩护的历史发展

辩护的种类;

辩护人:

辩护人的范围;

辩护人的诉讼地位

辩护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值班律师

刑事代理的概念、特征

公诉案件中的代理

自诉案件中的代理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第七章 证据与证明

证据的概念与属性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证据规则

证明的概念与分类

证明的要素: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程序;

 

第八章 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概念、特点,强制措施与其他相关措施的区别,强制措施适用原则

拘传的概念、特点和与适用程序

取保候审概念、适用条件、方式与程序

监视居住概念、类型、适用条件与程序、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

拘留概念、适用条件与程序

逮捕的概念、适用条件、权限与程序、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

 

第九章 附带民事诉讼

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

 

第十章 期间与送达

刑事诉讼活动的期间

刑事诉讼文书的送达

 

第十一章 立案

立案的概念与功能

立案的材料来源与条件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第十二章 侦查

侦查的概念、特征;

侦查的任务与工作原则;

侦查行为的法律控制;

侦查中的人权保障

侦查行为

侦查终结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补充侦查

侦查监督

 

第十三章 审查起诉

审查起诉的概念和特点、意义

审查起诉的程序

提起公诉的概念、条件与功能

公诉变更与撤回

不起诉的概念、种类和适用条件

不起诉的程序

对不起诉决定的制约

 

第十四章 第一审程序

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庭前审查、庭前准备、法庭审判;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法庭秩序;延期审理、中止审理和终止审理;第一审程序的期限

人民检察院对审判活动的监督

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概念、特点;自诉第一审的受理与审判

简易程序的概念、意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速裁程序的概念、意义、特点、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审理和转处

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十五章 第二审程序

审级制度与两审终审制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功能

上诉与抭诉

第二审案件的审判原则

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方式、审理期限

第二审案件的直接裁判与发回重审

 

第十六章 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少杀、慎杀刑事政策与死刑存废

死刑复核的具体程序

 

第十七章 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重新审判

 

第十八章 判决、裁定的执行

执行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执行依据

执行机关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执行的变更与监督

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监外执行

减刑和假释程序

对新罪、漏罪和申诉的处理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特点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具体诉讼程序

 

第二十一章 刑事和解程序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当事人和解的诉讼程序

 

第二十二章 缺席审判程序

缺席审判程序的概念、特点、类型

建立缺席审判制度的意义

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和救济

 

第二十三章 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适用和救济

 

第二十四章 强制医疗程序

强制医疗程度的概念与意义

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和救济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湘潭大学2025年考研大纲:818纪检监察综合二”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湘潭大学2025年考研大纲,818纪检监察综合二考研大纲的信息,尽在“考研大纲”栏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m.nutnow-lb.com/dagang/176933.html
相关问答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找院校 找专业 去提问 复试信息
    帮助中心
    • 考研营小程序

      考研营小程序

    • 考研营手机站

      考研营手机站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研课网

      研课网

    商务合作 咨询电话:400-780-1011 在线客服 友情链接:237521987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