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80-1011 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首页 > 院校资讯 > 考研大纲 >

2025考研大纲:兰州财经大学2025年考研自命题科目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考试大纲

网络 269 2024-12-31 08:23:01

兰州财经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和跨文化交际概论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和跨文化交际概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理论知识80分,应用能力40分,分析30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占45%,中国文化概论占35%,跨文化交际占20%。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总论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和特点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

第四节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目的语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第四节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 语言学基础

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

2)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功能与功能大纲;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3)非语言交际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节 教育学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语言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的定位与侧化;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理论(语言学习者的生理因素);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因素;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动机、态度、性格等。

文化学基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三个层次;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固定模式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 习得与学习

第二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及理论解释

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刺激反应论、先天论、认知论、语言功能论。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克拉申输入假说。

第四节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运用分析和话语析

第二节 偏误与失误、迁移、泛化、简化、回避等术语

第三节 学习者个体因素与语言学习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人本主义教学法;功能法任务教学法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第九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第三节 语言测试

第十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任务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

基本概念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二、民族、人口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又不成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子继承

二、封建国

三、宗庙祭祀制以同宗血缘关系作为维系宗族的纽带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二、封国制度不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二、原始物质文化

三、原观念文化

四、原社会组织

五、上古文化的分

第二节 殷商时期:神本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二、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汉:一统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三、独尊与经学兴起

第五节 魏晋南北: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一、崛起

二、道教制及教传

三、、道、相与激

第六节 隋唐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二、"有容"的文化气派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

第七节 两宋:内、精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文化

三、民文化的勃兴

四、教育和科技成

第八节 、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九节 明沉暮与开新

一、前严的文化专制

二、早期启蒙

三、古文化的大总结

四、西学东及其中断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三、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祭祀

二、崇拜祭祀

三、君师圣贤崇拜祭祀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四、道教胜迹

第三节 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

一、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二、教在中国的传和发展

三、喇嘛流与达赖、班禅

四、教与中国文化

五、教文胜迹

第七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和思想传统

一、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原始儒

三、原道家

四、中国教哲学

五、明理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创造宇宙创造的人生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三、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二、直

三、知行动态综合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教育传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

三、明时代的国子监

四、书院的兴起与衰

五、古代的家教育

六、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一、因材

二、温故知新 学思

三、循序渐博返

四、长善 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

第九章 古代的选制度与科制度

第一节 科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一、世

二、客卿

三、察举制和征

四、九品中

第二节 科制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的考试方式

二、代的科举改革

第三节 明时代的三考试

第四节 科制的影响与功过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典籍藏

第一节 古代典籍

一、经书

二、史书

三、类书与

第二节 古的分类理与收藏

一、官藏与私

二、版本与善本

三、书分类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 辉煌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二、青铜纹饰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类的风采与成

一、建筑

二、雕塑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音

六、戏曲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大成

一、天学

二、

三、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大成

一、火药

二、指南

三、造纸

四、印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二、关于交际的概念

三、关于语言的概念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学科背景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必要性

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价值观念

二、民族性格

三、自然环境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思维方式

二、民族中心主义

三、心理环境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角色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角色与角色关系

二、角色关系的变量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二、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三、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

第四章? 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

第一节? 行为与规范系统

一、规范和规则系统

二、规范系统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代码与文化过滤

一、文化过滤及代码系统

二、明指意义和暗涵意义

三、句法意义和认知意义

第五章? 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第一节? 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

一、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二、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一、言语行为理论

二、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

第六章? 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

第一节? 跨文化语篇差异的相关研究

一、语篇的文化差异研究

二、语篇差异与语境因素

第二节? 语篇结构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差异

二、语篇结构差异的相对性

第七章? 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的类型与功能

一、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二、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一、身姿语的文化差异

二、手势语的文化差异

三、表情语的文化差异

四、体距语的文化差异

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性别差异及跨性别交际

一、性别差异与交际规范

三、跨性别交际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一、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

二、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五、参考书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

附件: 兰州财经大学2025年考研自命题科目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考试大纲.docx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m.nutnow-lb.com/dagang/177731.html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找院校 找专业 去提问 复试信息
    帮助中心
    • 考研营小程序

      考研营小程序

    • 考研营手机站

      考研营手机站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研课网

      研课网

    商务合作 咨询电话:400-780-1011 在线客服 友情链接:2375219877
    Baidu
    map